崮,是地形中的一个概念,它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四周陡峭、顶上较平的山。”
在沂蒙山区,大大小小的崮随处可见,尤其集中在临沂市的北部,比如沂水、沂南、蒙阴、平邑、费县等地,有名的当属蒙阴县境内的孟良崮。
实际上,除了孟良崮之外,沂蒙地区的崮还有很多,它们的名字也都比较有特点。本文就以沂水县为例,简要盘点一下当地的“崮”。
根据《沂水县志》的记载,该县海拔米以上的崮就有47座,它们分布在泰薄顶山脉,狼炕子山脉和高板场山脉中。最高的是海拔.4米的,最低的是海拔.6米的鹰嘴崮。
具体而言,海拔米以上的崮有8座,海拔米-米之间的崮有22座,海拔米-米之间的有9座,海拔米-米之间的有7座,还有一座红石崮暂时没有查到准确的数据。
因为“崮”的数量很多,限于篇幅,我们就以海拔米作为标准,只介绍在此标准之上的8座崮。
这8座崮分别是天桥崮(海拔.4米)、姜家崮(海拔米)、鏊子崮(海拔米)、西歪头崮(海拔.4米)、透明崮(海拔.9)、麻拉崮顶(海拔米)、锥子崮(海拔米)、锨板子崮(海拔.9米)。
其中,天桥崮位于高庄镇和夏蔚镇的交界处,这座崮的南边有个村就叫做“天桥”。根据《沂水县地名志》的记载,山体主要由砂质页岩、粉砂岩、灰岩等组成,以崮顶高耸入云,如通天桥梁而得名。
鏊子崮距离天桥崮不远,以其状似鏊子得名。鏊子是一种加工面食的工具,沂蒙地区常用它莱做煎饼。当地人把这座山的形状联想为鏊子,也可见这种工具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
姜家崮、歪头崮、锥子崮三者的位置比较近,都在夏蔚镇和泉庄镇交界处附近,它们周边有云头峪、山头、崮前等村。根据记载,姜家崮的名字因姜姓人而来,相传古代曾有姜姓在附近居住。而歪头崮和锥子崮都因形状而得名。前者以山势险峻、崮顶倾斜而得名。后者以其顶端呈“锥子’’形而得名。
透明崮也在夏蔚镇附近,根据记载,这座崮的山顶有洞穴,在洞的一端可望见另一端的天空,故名透明崮。而在崮的附近有个村庄也叫“透明崮”。
锨板子崮距离夏蔚镇驻地要更近一些,因为远望山状似木锨,故名。与上面这几座崮彼此连绵不同,锨板子崮的位置相对孤立一些,大多数地图一般也会单独标出锨板子崮的位置。
刚才说的这些崮都在沂水县的西部,而现在要介绍的麻拉崮顶位于沂水县的北部,具体位于沙沟镇境内。根据地名资料记载,以崮顶陡峭、野麻丛生、枝茎缠绕而得名,沂山国营林场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