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历史上,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多次南巡。不过,同样是南巡,祖孙二人在沿途驻骅时的风格却不太一样。乾隆皇帝喜欢住行宫,而康熙皇帝多有在民间私人住宅下榻的记载。最典型的就是,他在到达南京时,多次住在担任江宁织造的曹家。而查阅临沂地区的史料可以发现,康熙皇帝在途径沂州周边州县时,也曾多次驻骅在一户人家当中,这户人家的主人,就是蒙阴县的秦诜。根据老蒙阴县志(宣统版)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冬十一月,圣驾东巡,由蒙阴县经过,驻跸(蒙阴县)东关外太学生秦诜家。在康熙二十八年和三十三年的冬天,清圣祖再次来蒙山巡游,两次依然住在秦诜家。众所周知,江宁织造的曹家是因为内务府包衣的关系而跟皇室亲近,故康熙皇帝多次巡幸。那么,蒙阴县的这个叫做秦诜的人物又有什么来头,能让皇帝两次三番的驾临府上呢?从县志的记载来看,秦诜的身份只是“太学生”,地位并不显赫。而康熙帝之所以会选择在他的家中驻骅,实际上也不是因为他个人的身份,而是看重他的家族背景。秦诜,出身于东蒙秦氏,在明清之际,这是一个在蒙阴县很有名的家族。此前我们曾经给大家介绍过蒙阴县的八大姓氏:“王张公刘、李赵孙宋”。这是按照人口数量的排序,如果按照科举功名计算的话,东蒙秦氏也有一席之地。在明清两代,尚书一级的高官,一个县也出不了几个。而在明朝末年,有一位蒙阴县的秦姓人就官至兵部尚书,史书留名。他的名字叫做秦士文。根据蒙阴县史志资料记载,秦士文(?~年),字彬予,明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先后任3个县的县令。天启六年(年),他就任怀来兵备,不久擢佥都御史,巡抚宣府。由于守边有功,升兵部右侍郎,继而晋升兵部尚书。著有《抚宣奏议》九卷,诗文一卷行世。秦士文的弟弟秦士桢,也在天启年间考中进士。而根据族谱记载,秦士文有四个儿子,他们的姓名都是两个字,第二个字的偏旁都是“王”。到了孙子辈,姓名都是三个字,中间的字是“之”,第三个字的偏旁是“马”。他的第二个儿子叫秦玑,秦玑的儿子叫做秦之骥。秦之骥有个儿子,就叫做秦诜。也就是说,秦诜是明朝尚书秦士文的曾孙辈。家族底蕴深厚是一方面,而清朝初年的蒙阴之战,也为秦姓在朝廷那里增加了好印象。顺治四年,当时鲁南地区并不稳定,丁明吾、周魁轩率领一队人马反清,攻克峄山县之后,北上围困蒙阴(这段历史在顾诚的《南明史》中提到过)。在蒙阴之战中,秦姓家族有不少子弟殉难。从这个背景来说,康熙皇帝选择驻骅秦家,也有体恤忠臣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