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上,乡村游定义为“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一种休闲旅游形式。”不难看出,乡村游的本质就是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消费。
沂蒙山区七十二崮,三十六崮在蒙阴;卫星地图上蒙阴全境绿意浓烈、水波荡漾。蒙阴富集旅游资源,可旅游开发是个投资大、见效慢的艰难事。GDP、财政收入常年在临沂全市靠后的蒙阴县,在发展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上却毫不吝啬。比如仅在椿树沟一地,当地就投入多万元按照4A级标准提升基础设施等建设。这样的事例,在蒙阴多个乡镇皆有迹可循。明明兜里没钱,蒙阴为何还要使劲掏钱发展乡村游?
老区人的淳朴刻在骨子里,认准生态之路绝不走歪
原名岸堤水库的云蒙湖,被临沂人视为母亲湖,这里承担了临沂城区、沂南、临沭、蒙阴等地区数百万人的饮水供应任务。
鲜为人知的是,蒙阴为云蒙湖这个全省第二大人工水库的存在作出过巨大牺牲。年开建水库时,5万蒙阴人上阵,用近乎原始的方法“挖”出了大湖;为蓄够水,先后搬迁78个村庄,甚至有人远赴黑龙江省安置;10万亩土质肥沃、易于灌溉的良田沉浸水下。进入21世纪,为保清水,忍痛清理11万个水产养殖网箱,全县各级党政干部掏钱买鱼补偿养殖户损失;划定禁养区清理禽畜养殖,汇水区内家企业关停。
所有的努力,只为“生态”两字。“有企业打算投资上百亿,但因涉及排污吃了闭门羹”“招商引资不谈税收贡献先看是否满足环评”,看似轻描淡写的总结,其背后却是蒙阴为生态作出利益牺牲的决然。
蒙阴财政不富裕,GDP常年在临沂各区县中排名靠后,年1-4月份,财政总收入只有万元,隔壁区县两个月就能达到这个数字;蒙阴是生态强县,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名头,让临沂市把蒙阴县作为一个单独的生态县,设定和其他县区不同的考核体系,对蒙阴县生态发展的路子给予肯定;蒙阴是个民富县,年不仅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隔壁县不相上下,甚至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数额位居全临沂市前列。
政府兜里没钱,居民手里钱多,蒙阴算的是为民账。不为利益诱惑所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正是为民守住一座绿色银行。
藏富于民,再为民众富上加福
椿树沟、岱崮地貌等两个景区,一南一北,是蒙阴文旅产业的两颗璀璨明珠。与外地同类景区不同,这是两个不收门票甚至没有围栏的开放式景区。开发伊始,外地多个投资方看好这里的旅游资源,给出优厚回报许诺,但蒙阴相较利益最大化的纯商业运作模式,蒙阴县更倾向用“景村共建、共享发展”模式,为当地村民和沿线村落创造不竭财富源泉。
“我们承接这两个景区项目时,有运营压力也有回报过低顾虑。”崮乡旅游集团董事长王吉德说,看到蒙阴县委县政府为民让利的大度,他所在的集团公司作为老区成长起来的企业,有责任和义务挑起这个担子。
为民创富的渴望,源于曾经瘠薄的家底。蒙阴县在年才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年实现全县脱贫后,乡村旅游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本偏居一隅、年轻人争相逃离的椿树沟,全村16户村民靠旅游搞起农家乐、民宿,或者在景区内摆摊卖土特产,蒸蒸日上的生活吸引了年轻人返乡“继承”家业。其中开办农家乐较早的“刘三哥”家,接待规模从最初的8桌,增加到40多桌。仅是他家中的一颗老榆钱树,春季摘下榆钱做成乡土菜肴,就能带来比种地还多的收益。
在山峦另一侧的百泉峪村,全村一多半家庭吃上旅游饭,平均每户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已经很知足的村民们,又看到上级党委政府在他们村沿线投入大量资金,升级打造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区,让他们发展乡村游的资本更上了一层楼。
“这是我们这代人,乃至子孙后代的福气。”在百泉峪经营民宿的武江说,百泉峪曾经是外地姑娘不愿嫁过来的穷村,依托好空气好风景发展旅游后,他已经在当地先后开办起3家精品民宿。
起步早、有扶持、重保护,产业未来可期
为民创富增福的同时,生态强县蒙阴县也为公众守护下一片山清水秀的乡村旅游佳境。
椿树沟、樱之崮、云蒙湖、百泉峪、百花峪、岱崮地貌等等,年端午节来临之际,这些蒙阴景区频频成为旅游目的地搜索热词,有网友评论“如果把蒙阴乡村旅游景点逛遍,得准备至少一周的假期。”
曾任山东交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展旅游系主任的崔元琪,在以蒙阴县为例撰写的《沂蒙革命老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可持续路径研究》中总结,蒙阴县乡村旅游成效明显的原因,主要是乡村旅游起步早,得到村民大力支持;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成因亦是巩固优势、壮大产业的路径。在年蒙阴县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着重提到利于发展旅游的生态文明建设;年工作安排中,更是清晰地提出启动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桃墟镇创建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搭建“云游蒙阴”智慧文旅服务平台等具体目标。
“我们的民宿、农家乐之所以能有好收益,有山有水有风景只是其中一条原因,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武江介绍,当地文旅、妇联等政府部门,会定期举办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让那些原本拿惯了锄头的村民,能讲普通话、懂接待礼仪,更知道搞好自家卫生塑造整体好村容,这些事无巨细的培训,等于是手把手教会了村民如何挣钱,这样的产业发展前景让他和其他从业者很有信心。
齐鲁壹点记者邱明通讯员张圣虎公茂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