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的蒙阴县,因地处蒙山之阴而得名,西汉初置县,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8万人。这五十多万的人口当中,包括了很多的姓氏。就规模来说,有八个姓氏比较大,《蒙阴县志》在介绍境内姓氏,曾专门提到了这八大姓。本文就以县志记载为依据,简要盘点一下。根据年时的统计,蒙阴县共有个姓氏,其中有两个复姓,即东野和欧阳,其余的均为单姓。这多个姓氏当中,王、张、公、刘、李、赵、孙、宋8姓为大姓。这八大姓占据了蒙阴总人口的半壁江山,比例达到了52.56%。其中,王姓户,人,占总人口14.26%;张姓户,人,占总人口9.88%;刘姓户,12人,占总人口6.77%;公姓户,人,占总人口6.84%;李姓户,人,占总人口6.27%;赵姓户,人,占总人口3.32%;孙姓户,人,占总人口2.79%;宋姓户,人,占总人口2.43%。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在总人口方面,各姓可能都有变化,但在比例上跟原来相比,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在这八大姓氏当中,王、张、刘、李、赵、孙、宋在国内分布都相对广泛,而公姓比较特殊。公姓在蒙阴县相当多,民间有“公一半”的说法(既指的规模大,也指功名多),但国内其他地方相对较少,不算是常见姓氏,这也算是蒙阴县姓氏文化的一大特色了。就迁居蒙阴的时间来说,公姓也相当早。《公氏族谱》在序言中说:“蒙阴公氏,宋宣和间迁于蒙之东上门,历元明而大显,其跻位宗伯主盟骚(文)坛者,世所称文介公也。”也就是说,公姓人的先祖,早在北宋末年就已经迁到了蒙阴县,定居在上东门村。而其他多数姓氏则是明代以后才迁入蒙阴县。《蒙阴县志》载:明朝初期,从山西省洪洞县喜鹊窝和浮山县迁民来蒙阴约余姓;~年(明万历年间)又从河北省枣强县及蒙阴附近邻县迁来移民约80余姓。蒙阴县这八大姓氏不仅人口多,也历史上的人才也不少。从金代到清代,蒙阴县一共考取了40多位进士,出自八大姓氏的就有27人之多。其中不乏一连数代金榜题名的望族,如公氏家族“五世进士·父子翰林”,李家堡德村的一支李姓“一门三进士·父子九登科”。就渊源来说,公姓的起源相对单一,基本上都是上东门村的分支。而其他七个姓氏,渊源相对复杂,有的是元代之前就定居在蒙阴的土著,有的是明代迁到蒙阴的移民。在数百年的历史上,这些姓氏也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有名的聚居地。刚才提到了上东门的公姓和李家保德村的李姓,而旧寨乡北楼村的赵姓也比较有名。北楼赵姓与有名的博山赵姓为同宗,相传是宋朝皇室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