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大地丰收,沂蒙大地唱响了喜悦的田园牧歌。在临沂市蒙阴县的乡野田间,蒙阴县第五批“第一书记”们也迎来了丰收季。扎根乡村近两年的时间,他们交出了一份无愧于心的乡村发展答卷。
走进蒙阴县野店镇石泉村,只见街巷整洁、花香萦绕,亮眼的太阳能路灯、栩栩如生的彩绘墙画、繁华的商业街、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美丽乡村建设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展现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幸福图景。谁能想到,几年前,这个村庄还是个软弱涣散村。
“当时村子连基本的办公场所都没有,报到时和村‘两委’班子及小组长召开见面会,是在村里临时租来的石泉水库看护房召开的,加上村子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党员群众的精气神也不足。”谈起石泉村的过往,市农科院派驻第一书记彭金海记忆犹新。
面对软弱涣散的村庄现状,如何找到破题的关键是彭金海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走访调研,他很快找到了突破口,“要摆脱软弱涣散,关键还在党支部的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的精气神。”围绕创品牌、树威信、调动党员队伍积极性,彭金海与村党支部协商,积极开展了“我为发展献一计”“党员亮身份”等活动,打造了“石泉十美”党建品牌。筹资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解决了多年没有党建阵地的问题。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造“石泉食美”高端果品品牌,并成立石泉食美果业发展有限公司,昔日的后进村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此外,该村加大民生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硬化生产路,实施水肥一体化项目;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修河坝、装路灯……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灯亮了,村庄美了,村民富了,村党支部也成功摘掉了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帽子”。
如今的石泉村,产业越来越壮大,乡村越来越美丽,正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石泉村的变化是蒙阴县第五批第一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年,市委着眼乡村振兴任务要求,规划建设50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选派第五批第一书记驻村帮扶。蒙阴县野店镇、旧寨乡、垛庄镇的3个片区入选市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当年10月,市委选派17名干部来到蒙阴县,带着“使命必达”的重托和信念,连同3个片区的30名县派第一书记,携手开启了驻村帮扶工作。
“乡村振兴,贵在实干,必须坚定目标,久久为功;上任之初,我们就提出了用两年时间实现任职村‘两委’班子好、产业发展好、村级治理好、乡风文明好、生态环境好、群众评价好‘六个好’目标。”市派蒙阴县第一书记工作大组长陈砚华告诉记者,派驻以来,他们积极发挥第一书记作用,抓好示范片区建设和驻村帮扶。三个片区立足各自实际,确定了符合片区特点的发展思路。垛庄镇石马庄片区打造了以萌乐世界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区;野店镇六姐妹片区做大做强果品和种养文章,建设了“一种双养”循环经济产业园;旧寨乡腾龙崮片区抓住桃产业特色和全国农综改试点机遇,规划建设了“十里桃乡碳中和产业园”。
近两年来,他们牢记组织重托,扎根基层,立足实际情况,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全面发力,补短板、强基础,建机制、激活力,全面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力量,助力示范片区建设驶入“快车道”。
9月11日上午,垛庄镇崖头挡村格外热闹,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与兔兔科技“四联共富”合作项目启动仪式举行。今年以来,该镇按照“双领双全四雁齐飞”的发展思路,结合地域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探索了“镇党委领导联合社+龙头企业+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社员”的“四联共富”模式。“崖头挡村肉兔养殖项目肉兔存栏量可达只,预计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增加了村集体和群众的收入,还拓宽了产业发展的路径。这一切多亏了驻村第一书记。”崖头挡村党支部书记魏善启高兴地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第一书记把推进强村富民作为核心任务,因村制宜,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项目,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增收。野店镇大石头村紧邻朱家坡水库,是库区移民村和典型的“沟峪型”山区村。近年来,该村通过大力发展中华蜜蜂养殖,形成“树上优质果、树下土蜂蜜”的发展格局。垛庄镇南蓉芙村,以村内原有的4个养殖大棚为资本,成功引进国际顶尖种兔育种项目,从事肉兔养殖及肉兔产业加工和毛皮制造产业,年9月开始试运营,可实现年产值2.4亿元,村集体年租金增收近20万元。
问计民需惠民生,蒙阴县第一书记把为民服务办实事作为根本职责,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次,帮助困难群众人;投入民生事业资金1.03亿元,绿化4万平方米,美化3.7万平方米,开展科普宣传和文化演出余场,新建文化广场36处、党群服务中心8处。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创业就业培训17次、人次,培养致富带头人23人。新培育发展产业项目27个,新增集体经营性收入万元。村庄美了、村民富了,第一书记们脸上也洋溢着辛苦付出后的笑容。
如今,一个个美丽乡村喜换新颜,一条条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一张张质朴笑脸璀璨绽放……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全景图,正在蒙阴大地生动铺展。
临报融媒记者赵泽军通讯员张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