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纪念地位于山东省蒙阴县,有纪念馆、烈士陵园、战役遗址区、雕塑园四个部分。是新中国社会稳定后,为了纪念年5月参与孟良崮战役的全体将士,在年建成的。
而纪念馆前便是是当时指挥华东野战军参与战斗的两个首长的白色雕像:一个是新中国元帅陈毅,一个是有着军神之称的粟裕。
陈毅与粟裕在纪念馆前的雕像
那场战役中,陈毅和粟裕面对的是国民党74师,师长叫张灵甫。而这位师长是一个从年开始,仅用十年,便由小小的步兵排见习官升至74军副军长的国民党将领。
当时其所率领的74师,是黄埔五大嫡系部队主力之一,曾由国民党名将王耀武调教。不仅是五大嫡系部队中,军备实力最强,更是国民党所有部队中少有败绩的一支铁军。
但在面对这样的装备精良且极具战斗力的队伍,我军还是拿下了战役的胜利,而张灵甫却最终战死于沙场。
然而60多年后,却不少人纷纷到孟良崮纪念他,为张灵甫立碑纪念。当时粟裕之子听说了这件事,连忙给山东当地负责人写信,怒斥在孟良崮战役纪念地宣传张灵甫一事。
那么,当时那场战役我军是如何拿下胜利的呢?张灵甫为何会战死?又为何有人到孟良崮纪念馆去纪念他?
孟良崮战役起始
年年初,为了张灵甫能在孟良崮战役中取得胜利,蒋介石不仅倾全国之力为其装备了精良的武器,还特地向美国求援,将74师装备到连级。
单是这种装备的精细程度,就不是当时整军只有46门火炮的华东野战军所能匹敌的。
但事实证明,一个军队的强大并不表现在它的装备战绩上,而是领导这支军队的人,是否有特别突出的军事才能。
而蒋介石之所以将这支超级部队交给张灵甫来指挥,除了张灵甫极快的升迁速度让他对其产生了欣赏和信任之情外,也跟当时国民党内部派系相互排挤、人才大量流失所导致的无将可用有关。
张灵甫
张灵甫虽然升职快,也有一定功绩在身上,但他还未参与过什么重大战役,作战经验更不能跟前任74师师长王耀武相提并论。
但他却成为了74师师长,这意味着蒋介石对他非常信任,却也让张灵甫开始有些自行过头了。
为了向蒋介石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他比任何人都期待接下来的战斗,甚至在得知跟自己对战的人是大名鼎鼎的粟裕和陈毅时,他不仅没有丝毫紧张,反而还异常兴奋,幻想着自己带领74师大杀特杀。
年5月,跟粟裕等人对战时,张灵甫仗着自己拥有国民党最强主力军,一上来就对华东野战军进行穷追猛打,并且凭着门大炮的猛烈攻势,在火力上一直压制着野战军。
第一排左三为张灵甫
如果这件事放在其他人身上,可能早就被张灵甫这一通狂轰乱炸给逼得心生怯意,但粟裕和陈毅不同,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并且在开战前还专门对国民党军队的装备部署进行了研究讨论。
当时粟裕直接说道:“74师之所以能成为国民党数一数二的主力,都是王耀武和俞济时他们几个老人打出来的,张灵甫这个人虽然有点儿打仗的本事在身上,但战略部署方面比不上王耀武。
那么这次作战我们就要小心了,敌人可能一开始就会对我们穷追猛打,而我们肯定也招架不住,现在我们要确定的,作战初期的计划是攻是守,怎么攻,怎么守。”
粟裕和陈毅
陈毅仔细想了想,最后摇着头回答道:“攻的话不太现实,我们跟他们之间的装备相差太大,如果能守好,保住我们这边的攻击主力,说不定还能有反击的机会。”
“那就边打边撤,诱敌深入。”粟裕伸手指着野战军在地图上的位置,说:“我们前期可以先死盯着74师所在的位置,把他们作为我们这边主力的首要攻击对象,不过一开始74师肯定不好打,
所以我们主要还是先拔除其他国民党部队,只要有敌人落单,我们这边就赶紧围上去,尽量用最短的时间将落单敌军消灭掉,然后慢慢把74师孤立起来。”
听了整个作战方案,陈毅仔细琢磨了一下便表示同意,之后他又补充了一些战术方面的问题,将细节补全,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两个人才将完整的作战方案制作完成。
图源网络
因为华东野战军这次对战的是国民党的74师,所以毛主席那边也担心得吃不上饭,一整晚都在床上想着应敌的最佳方案,辗转难眠。
后来天刚亮他就打电话过去,叮嘱陈毅与粟裕说:
“你们两个一定不要轻敌,注意保留主力部队,只要主力不死,我们还是有机会攻破47的。这次战役的敌人很强大,你们这边要注意随机应变,中央这便不会下达任何遥控指令,我们相信你们。”
虽然没有一同谋划作战策略,但在对战74师时,毛主席和粟裕二人的想法很相似,并且陈、粟二人在孟良崮战役当中也遵循了毛主席提出的保留主力部队的方案。
也正是因为这个事先商定好的方案,在面对张灵甫的猛攻时,粟裕他们果断选择后退,避免两军正面交锋。
但张灵甫也不傻,他见野战军这么小心,也下令放慢攻势,并试图摸清楚野战军的战术策略。
但粟裕他们可不会给张灵甫思考的时间,74师这边的攻势一弱,粟裕立刻将野战军的几个纵队分派出去,攻击所有能支援74师的国民党军。
这样一来,张灵甫见其他国民党军受袭,以为是自己这边给了野战军喘息的机会,连忙加紧追击,计划先将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先解决了,然后再帮其他国民党部队脱困。
可张灵甫的这一决定正中粟裕等人的下怀,在74师的穷追猛打中,粟裕命令野战军主力往国民党兵力薄弱的地方撤退,慢慢把74师从大部队中引诱出来。
而其他纵队则找机会切段国民党各军队之间的联系,避免敌人进行支援。
三诱张灵甫
张灵甫发觉野战军主力部队不肯跟自己正面交锋,一直吊着自己;而其他国民党部队也被死死纠缠着,并且一些火力比较薄弱的小队已经被蚕食掉。
眼见战况对自己越来越不利,情急之下,张灵甫直接命令74师冲进野战军主力范围内,计划快速解决粟裕等人。
张灵甫
可还没冲出去多远,后面就有人赶紧过来说:“师长不好了,后面有敌人打过来了,好像是想切断我们的后路。”
一听此话,张灵甫连忙让人撤回去,并放弃击杀野战军主力部队的计划,打算直接跟野战军其他纵队进行作战。
可等74师赶去支援时,野战军纵队突然撤退,并迅速转向其他战场,大有不跟74师正面对抗的意思。看出野战军的想法后,张灵甫气得整张脸都扭曲了起来。
只听他咬牙切齿地说:“其他小队联合到一起,避免被敌人围攻,我带人去跟他们的主力对抗,牵制他们。”
陈毅
就这样,张灵甫第二次主动出击,向野战军主力部队攻击。这时候的74师因为连轴不停地攻击,已经出现疲态,甚至有些战士开枪时都会慢上半拍,但即使这样,他们的火力依旧不见减弱。
见此情况,粟裕知道现在74师的战士们虽然精神不佳,但还没有到完全疲累的状态,想要硬攻的话依旧会很勉强,于是他下令让野战军的主力部队依旧先以后撤为主。
并且这次后撤吸取了前面的教训,他们并没有派人直接绕后切断74师的后路,而是让其他纵队逐渐形成包围形势,围在74师周围。
不过张灵甫也是机灵,没等野战军的包围圈形成,他就赶紧让74师撤回去,借打其他纵队作掩护。
粟裕
74师刚撤到半路,突然转向攻击主力部队,上千发炮弹接连不断地轰向粟裕等人所在的主力部队,让粟裕和陈毅都吃了一惊。
“我还以为这小子又怂了,没想到他这是虚晃一枪。”看着正在扭头打过来的74师,粟裕连忙下令,让其他纵队直接往74师的位置进行靠拢,实行围歼。
本以为自己这个计划很完美的张灵甫正将注意力集中在粟裕等人身上,并连忙让下属加大火力形成封锁线,企图将野战军主力逼进死角,然后慢慢围杀。
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在一直在旁边负责观察战局的士兵突然跑过来说:“师长,敌人的几个总队正在往我们这个方向逼近,现在我们后面的退路已经被堵死了,接下来怎么办?”
“其他部队呢?让他们赶紧来支援!”张灵甫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可话刚出口,他立刻反应过来自己上当了,急忙问:“现在哪个方向的敌人火力不足?”
“孟良崮那边的火力一般,可能是因为敌人纵队还没有赶来。”
“那就向孟良崮方向撤退!”在下令的同时,张灵甫还不忘向其他部队求援。
但此时离张灵甫最近的军队都已经被野战军之前的战术给打得七零八落,根本没有多余的战斗力来支援,而尚有余力的部队又距离张灵甫有段距离,并且此时也有些自顾无暇了。
张灵甫
但此时张灵甫已经管不了那么多,把能联系上的部队都通通联系了一遍,想着瞎猫总能碰上死耗子。
等张灵甫到了孟良崮山上后,野战军直接在下面形成包围圈,粟裕担心打的时间太长,会对自己不利,便让战士们一点点往上推,直至74师被完全歼灭为止。
年5月16日下午4点左右,伴随着山上最后一声枪响,74师被宣告战败,孟良崮战役就此结束。
因为这场战役歼灭了国民党最重要的主力部队,让国民党元气大伤,直接让孟良崮出了名,战役发生地后来更是成为了全国多个红色景点之一。但没想到到了21世纪,却有人把此地用来纪念张灵甫。
红色纪念地竟纪念敌军将领
孟良崮作为国家级别的红色纪念地,也保留了一些当时跟张灵甫作战的情形,为的就是让后来人更深层地体会到当时战争的惨烈。
可后来在得知张灵甫战死在孟良崮时,竟有人来到孟良崮战役纪念地,并在当时的张灵甫指挥所旧址处为其立了一块纪念碑。
粟裕之子粟戎生在听说了这件事后非常生气,连忙写信给当地的相关负责人说明这件事,他说:
“红色纪念地是为了纪念解放战争期间,在孟良崮奋战的解放军战士们,是为了纪念创建了新中国的无数先烈们,而不是为了纪念一些无关紧要的人的。”
同时,他也表示:“张灵甫作为国民党将领,自然也曾在抗日战争中有过功劳,但他未曾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过半分力量,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如果为国民党将领刻的纪念碑矗立在解放军烈士面前,既是对那些阵亡在孟良崮的解放军战士的一种屈辱,更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种否定。这不是在纪念国民党将领,而是在政治立场上分裂国家。”
其实,张灵甫虽是国民党将领,但他确实也有功于抗日,我军也并没有对其有半点不敬,甚至在其战死后还妥善安葬了他的遗体。
张灵甫的遗骨
当时负责清理孟良崮战场的是野战军的六纵,也是他们第一个发现了早已死去多时的张灵甫。看着趴在掩体后的张师长,六纵宣教部部长吴强赶紧通知野战军的两位首长,问问他们应该怎么做。
一听张灵甫已经战死,陈毅和粟裕先是一愣,显然有些不相信,但吴强非常坚定地说:
“确实是国民党74师的师长张灵甫,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正趴在旁边的一个掩体旁边,背后有好几个血窟窿,应该是背后中枪后当场死掉的。”
听着事情的来龙去脉,粟裕脸上不禁露出可惜的神情,他说:
“我刚才还在想,等一会见了张灵甫之后要说点啥。虽然我们立场不一样,但我还是挺佩服他打仗的本事的,现在看来,见与不见,也没有必要了。”
一旁的陈毅也点了点头,然后扭头对吴强说:“张师长虽然是我们的敌人,但他也打过日本鬼子,为我们国家卖过命,他不应该就这样曝尸荒野。
吴同志你跟战士们说一声,一会儿大部队走的时候,你们找个担架将他的尸首一起抬走,看看有没有机会把他交给国民党,也算是让他走得体面点。”
就这样,张灵甫的尸体跟着野战军大部队走了两天。但那时候已经入夏有一个月左右,气温升得很快,在高温环境下,张灵甫的尸身很快开始发臭。
等野战军走到沂水县野猪旺村时,尸体的情况越来越差。
无奈之下,战士们只能买来一副棺材,将张灵甫装进去,然后埋在村后的山岗上,并竖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中国国民党军74师师长张灵甫之墓”。
或许是当时没能成功将张灵甫的尸体交给国民党,而野战军在安葬了张灵甫后,又很快投入到战争中。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之后孟良崮战场被国民党控制时,他们派人在战场上找了整整三天,都没能找到张灵甫。
后来还是问了剩下的74师士兵才知道张灵甫已经战死,但至于尸骨在哪里,并没有人知道。
得知这个消息的蒋介石第一时间通知手底下的人,并说:
“张灵甫师长一定是为了不被抓到,而选择了自尽,这样傲骨铮铮的人,我要好好给他办一场追悼会,让所有人都知道张灵甫师长对党国的忠诚,日月可鉴。”
其实张灵甫是怎么死的蒋介石并不关心,因为那时候的国民党政府内忧外患,政府官员腐败成性,对外作战屡次受挫,这其中哪一样都比一个师长之死更重要。
但在解决这些事情之前,蒋介石需要一个由头,来帮自己安抚因74师被全歼而开始军心散乱的国民党部队。
于是他决定在张灵甫之死上大做文章,一方面借机痛骂共产党的残暴不仁,一边宣扬国民党将领张灵甫不畏强敌,为国赴死的精神。
为了让事情做得更形象,蒋介石还让人专门为张灵甫刻了一块碑,立在玄武湖边留作纪念。
当时一些知道内情的国民党士兵虽然疑惑,但因为他们职位卑微,根本不敢揣测上层领导的决议,因此也就默认了张灵甫之死是慷慨赴死。
不过这也并不表示蒋介石不关心张灵甫的遗骨,在得知张灵甫尸骨埋藏的正确地点后,他也曾派人去寻找张灵甫的遗骨,并要求找到遗骨后,一定要第一时间将其运回徐州。
俞济时
可命令虽然下达了,但却没人原因负责,气得蒋介石在给总裁办公室总务主任俞济时做报告批示时,又将这件事拎出来说了一通。
后来也正是国民党自己的不作为,导致所有人都以为张灵甫是自杀,并且尸骨埋在紫金山下的陵园内。
直到后来张灵甫的儿子张道宇从共产党口中得知了父亲真正埋藏的地点,世人才知道张灵甫真正的葬身之地是在一个农户的羊圈里。
而面对张灵甫的尸骨,不少人纷纷给张道宇建议说:既然张灵甫是在当地战死的,那他完全可以跟当地政府申请修建一座纪念馆,用来纪念自己的父亲。
粟戎生
但张道宇也拒绝了这个建议,因为在他看来,虽然父亲战死在这里,但不是死于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就算张灵甫曾经参与过抗日战争,有过抗日将领的身份,但他在抗战结束后,也丧心病狂地成为了杀害同为中国人的国民党将领。
如果当地为他修建纪念馆,让那些曾经为新中国成立而浴血牺牲的无数共产党战士们情何以堪呢?
但作为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他为抗日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否认的。中共中央还在年为他颁发了抗日纪念章。国家未曾忘记张灵甫抗战的战功,也承认他的历史上作用。
真正忘记这些的人,正是那些口口声声说纪念张灵甫、并在解放军烈士陵园前不分场合怀念的人。这种不尊重立场、无视真相的行为和思想,才是让粟戎生生气的真正原因。因为这是错误的,是不尊重历史的,更是分不清自己立场的。
生在战士以血换来的和平中,就应当记得这份创造这份和平的先烈,理解守护这份和平的战士。如果连这种最基本的意识都没有,那这种人就永远体会不到真正的红色精神,同时也感受不到中国历史的伟大。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书中,每一页都是先辈用血肉书写来的。我们绝不应忘记这些历史,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连历史都忘记,那就更谈不上未来。
那么,对于在圣神的红色纪念地上堂而皇之纪念国民党将领一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进行讨论!